如何从GMAT培训中受益

       本文的上一部分,已经介绍了如何从外因,即正确地看待培训机构的作用,这一角度,提高从培训中的收益,本部分主要从内因,即发挥考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,分析提高自身收益的方法。


一 要问你是谁

       真正高端的考试,都是考察思维,而不是单纯考察知识覆盖面的。那么一个考生的思维模式,到底和GMAT所希望达到的思维模式有多大差别?这是老师看面相看不出来的。如果在培训之前的自我准备期,没有主动地去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,那么在参加培训过程中,很可能又把整个培训降低到老师讲,自己记笔记的低级过程,失去了在教师引导下改变自己思维模式的机会。殊不知,所有的所谓知识点,包括语法、词汇,乃至通用性较高的解题方法,都是网络上面很容易找到的,培训费用最珍贵的,不可替代的回报,实际上是授课过程中,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通过引导而进行的改变。

       因此,在参加培训之前,考生可以通过回顾自己在原始状态下,做GMAT真题过程中的思维状态,如得到答案的全过程,读题的习惯,在解题过程中的心理活动,并记录下来,比照教师在授课中展示的正确的思维过程,然后在对考试了解的过程中不断回顾自己的思维发展轨迹。

       人类对别人的观察的好奇心几乎是天生的,却很难有足够的耐心去审视自己。每个人与自己相识一辈子,甚于任何一位亲密朋友,却往往难以直面深刻真实的自我。流光就像一面镜子,在流光中与曾经的自己重逢,会让人更深地明白自己从哪里来,要往哪里去。

       我们急切地去了解试题,为没有做“足够”的题目惴惴不安。却不知道每一题的训练,假使没有对自己的重新审视。只是上一题心灵映射的重复。做题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长和变化,而不是自我安慰。


二 要问老师是谁

       这个谁,不是指老师姓甚名谁,也不是关心老师和教学无关的背景,而是需要了解老师在GMAT培训方面的口碑,以及这位老师在教学内容里面最为精彩、特色、权威的方面。这大概相当于到餐馆,要先研究点评网上该餐馆的招牌菜,或者去听张靓颖的个唱,带着对海豚音的期待吧。

       在咨询发达的时代,这些信息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低成本地得到。对于在开课之前不公布授课老师的机构,也可以在开课之后,根据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,判断是否应该履行试听不满意退班的权利。

       很多知名的、对所授科目有精深研究的教师,都会撰写教学文章,系统介绍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,也可能有自己的博客或者专栏,通过这些文章,可以事先了解教师的授课精华,便于上课过程中,带着问题和预判去咀嚼教师的现场演绎。另外,通过这些文章,解决一些关于考试的基本的、共性的疑惑,也可以提高上课师生互动的效率。

       其实,同一位教师,尤其是比较有个性、教学特长的著名教师,给不同的群体讲授的时候,往往会讲出不同的内容。有时候会差异很大。如何通过学生自身在考前的精心准备,在课上让教师处于一个较为流畅的教学状态,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研究里面最精华的内容呈现出来,也是一种艺术。我想,这大概和名记者对名人进行采访,往往可以把名人最深刻的一些想法挖掘出来,一个道理吧。学生,何尝不是一位采访者,希望窥见教师内心最深藏的瑰宝呢?

完成阅读